一、概述
太湖流域,虽然国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水生态治理,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达不到水生态的健康要求,特别是每年夏天太湖流域蓝藻的大规模爆发,水生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影响长三角平原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威胁该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
为此,河海大学牵头,对太湖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进行专题研究,旨在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太湖流域的水生态问题。有幸应邀对这个专题进行前期研究工作。在此,提出以下研究思路:
1、研究宗旨:宏微观、长短期相结合,以系统思维,全局观念,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分类施策,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问题。
2、原因分析:太湖流域水质变差,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原先农村的人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浇地,供作物生长,改为化粪池外排,农作物生长改用化肥,各种水源增加了大量的富营养物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加上工业化的大发展,工业污水外排存在不少漏洞,更是加重了太湖流域的水体污染,超出了其水生态容量的承载能力和极限。
3、研究思路:坚持治污、补水、防洪“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扎实做好太湖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让太湖成为人们永远的健康湖、幸福湖。
4、研究措施:杜绝污水,生态治理,三龙补水,枯补汛排,九龙腾跃,吸能降温,污泥处理,资源利用。多管齐下,疏堵结合,流水不腐,久久为功,让太湖流域真正“活”起来。
4.1 杜绝污水。继续加强污水治理,特别是工业污水,切实做到治污不达标,污水不外流,杜绝污染源头。
4.2 生态治理。包括两方面:一是污水厂治理后的“中水”要么资源化利用,要么通过“贝鱼虾蟹螺草菌藻”生物链条自净化后再外排;二是对太湖流域现有水体的重点水域实施“贝鱼虾蟹螺草菌藻”生物链条自净化治理,逐渐减少其富营养化程度,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生物链条自净化治理的关键在于科学设计和管理以及产出物的资源化、商品化利用。
4.3 三龙补水。从南(引富济太)、西(引湖济太)、北(引江济太)三方向增加入湖水源,从东边(以太浦河、吴淞江为主)排出,使太湖成为“活水源头”充足的健康湖。
4.4 枯补汛排。枯水期,加大“三龙补水”的流量,汛水期,减少“三龙补水”流量,或停止补水,甚至反向排水。根据流域内的水情变化情况补排结合、灵活调节,确保太湖流域的健康和安澜。
4.5 九龙腾跃。在太湖周边及湖中岛屿建设九个抽水蓄能电站,既解决苏沪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储能调节问题,又通过抽水与发电,让太湖的水“活动”起来,提高太湖水体的自净化能力。
4.6 吸能降温。在太湖周边蓝藻爆发较为严重的区域,选择部分不妨碍水流和航运的水域,建设批量的水面光伏发电基地。在吸收大量太阳能能量转变为可再生电能的同时,减少太阳对湖面的辐射,抑制湖面水温的升高,减少高温天气蓝藻爆发的频次和规模。
4.7 污泥处理。通过以上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太湖流域的水质将逐渐得到改善,太湖的污泥也将逐渐实现无害化改良,使得太湖污泥资源化利用成为可能。
4.8 资源利用。利用太湖淤泥,建设多个湖心岛,专门用于太湖污泥治理:利用太湖污泥,搭配太湖水草、水面漂浮植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等,进行堆肥发酵、脱水晾干(或烘干),再结合重庆大学易志坚教授的“点沙成土”技术,制成改良西北沙漠为土壤的有机肥料(沙土粘合剂)。在实现西部调水工程后,以更低的成本,快速实现大面积的沙漠土壤化改良。
太湖水域面积2338平方公里,以平均2米深的污泥计算,需要清理的太湖污泥为46.76亿立方米。用于沙漠改良需要的有机肥料(沙土粘合剂)以0.05米厚度计算,可以改良西北沙漠9.352万平方公里,约为1.4亿亩。
由此,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将得以实现。太湖,将成为生态优美、水质优良、环境清新、生物丰富的健康湖、幸福湖,助推长三角平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太湖流域引水线路初步研究分析
(本专题研究为多方合作项目,具体内容暂未公开)